to play a wrong note is insignificant; to play without passion is inexcusable!

-Ludwig van Beethoven

 

Edwin York Bowen (22 February 1884 – 23 November 1961)為二十世紀初作曲家,被後人稱為英國拉赫曼尼諾夫。他是位著名鋼琴家並擅長多樣其他樂器,包括法國號及中提琴。作為鋼琴家,他經常在倫敦Queen’s Hall及Royal Alber Hall演出並首演許多首自己的鋼琴作品。在1903年,在Bowen第一號E♭大調鋼琴協奏曲Op. 11首演後,聖桑曾譽Bowen為’the finest of English composers’。Bowen也是首位錄製貝多芬第四號G大調鋼琴奏鳴曲的鋼琴家。其器樂作品大多獻給並由著名演奏家首演,包括小提琴家Fritz Kreisler,Joseph Szigeti及Efrem Zimbalist。作曲風格方面,雖然身為現代作曲家,但是Bowen堅持浪漫風格創作,作品相對較為保守,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曾長時間被人忘卻,直到近幾年才得以復興。

Bowen十分喜愛中提琴音色,經常與中提琴獨奏家Lionel Tertis共同演出並首演許多中提琴作品。Bowen為現代中提琴作曲家先驅,除了協奏曲與兩首奏鳴曲之外,並有Fantasy Quartet for four violas等多首中提琴室內樂作品。旋律簡單深刻動人,和聲複雜且富有色彩,充分發揮出中提琴所擁有的技巧和溫暖音色。

2015 May New England Conservatory Brown Hall / Viola : Yun Chou / Piano : Kai-Ching Chang


瑞士作曲家布洛赫(Ernest Bloch,1880-1959),出生於瑞士日內瓦,十六歲時離開家鄉前往布魯塞爾向易沙意(Ysaye)學習小提琴,並分別在德國法蘭克福及慕尼黑接受作曲訓練。在1916年以前,Bloch多在巴黎與日內瓦活躍,指揮、教學與作曲。而1912年之後猶太希伯來的音樂傳承更自覺地湧現在Bloch的音樂中,而留下許多名作。1916年後Bloch前往美國而受到歡迎,並於1924年成為美國公民。他曾在克里夫蘭與舊金山等地的音樂學校任教,開始室內樂的創作。1930到38年回到歐洲,往返於義大利和瑞士之間。1938年移居美國西岸奧勒岡之Agate Beach,並在柏克萊大學任教多年。1945年之後留下了不少鋼琴與管絃樂曲以及室內樂、無伴奏曲。將其一生奉獻給音樂和旅行。

Bloch的中提琴音樂中所隱藏的幽深低迴之陰鬱色澤,透過中提琴既喑啞苦澀的口吻又努力攀援升騰的仰望,其中有種強大的力量。

「首先,我的組曲不屬於我所謂的”猶太的作品集“,但也許就算我這樣說,任何人都可以認為這組曲裡有許多片段都反映了猶太音樂元素。其實給予我靈感的是那遠東國度的遠景,包括爪哇,蘇門答臘,婆羅洲等等。我經常夢到那些美妙的國家,即便我從未有幸透過除了想像力以外的方式到達。 我一開始是打算給與每個樂章更明確的或是更加詩情畫意的標題,如(1)在叢林中; (2)妖怪; (3)夜曲; (4)太陽的土地。但我無法滿意于這些標題,它們顯得相當不完整。所以,我決定讓聽者不受約束的想像,而不是把這首組曲侷限于一個明確的頭銜...第一樂章是想法及形式上最複雜的,目的是創造出非常野性和原始的自然。開頭的慢板,樂團(鋼琴)一開始就呈現出野蠻的嘶吼,如猛禽獵食時。後面緊跟著深沈且神秘的沉默,如在森林中的中提琴便開始用長音冥想並唱出許多主題旋律。它們將在其他樂章再次出現,並有或多或小的變化。接著的快板,中提琴成為了快樂的異國角色。帶著慢板的動機轉變而成的新旋律,我個人感覺快板中有許多猶太元素。而在最重要的主題達到高潮後便逐漸漸弱迎接了快板的結束 - 再次的沉默和沉睡。就像太陽在雲彩中落下,原始的自然之謎也在中提琴的寬闊的聲音中慢慢解開。結尾的中庸版在中提琴的再次冥想中平靜的結束。」

2015 May New England Conservatory Brown Hall / Viola : Yun Chou / Piano : Kai-Ching 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