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 BUTI 音樂節

 

Boston University Tanglewood Institute Main Building

對於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的檀格塢音樂節 (Tanglewood) 大家都不陌生,每年夏天也有許多大孩子們報名參加競爭激烈的 Tangleoowd Music Center (TMC),而小孩子們也同樣躍躍欲試 Boston University Tanglewood Institute (BUTI),而這三個音樂節一直都是同時在美如風景油畫般的伯克夏區 (The Berkshires) 舉辦。從 1940s 開始,這個在波士頓以西三小時的地方就是音樂家、藝術家以及來自各地的觀眾們的避暑寶地,近百年來每年夏天都會用琴聲與掌聲將 Lenox 小鎮靜謐的氛圍熱情的打破。

有綿延的草地也有郁郁葱葱的森林,有波光粼粼的河流也有望不到對岸的湖泊。在 Lenox 的早上,被蟬鳴鳥叫喚醒的人們會相約到鎮上一間間咖啡廳與烘焙房,慢慢的開始一天。拿著咖啡,音樂家們離開鎮上到各自的舞台上開始排練,或是自己找間小木屋練琴。等偶而來訪的午後雷陣雨幫忙驅散暑氣後,斜斜的晚霞從樹梢間落在正在欣賞草地音樂會的笑容上,等星星佈滿夜空時人們回到了各自的屋裡,在不需要冷氣的房間裡緩緩進入夢香。這便是 Tanglewood 的一個夏天。

My commute to work.

這篇文章主要聊的是三個音樂節其中的 BUTI ,因為我剛剛完成今年在 Viola Workshop 的任教,所以希望在印象還沒有淡去前,分享音樂節相關的信息給有興趣的人。

BUTI 開始於一場邀請:1965 年,當時的波士頓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埃里希·萊因斯多夫(Erich Leinsdorf)想要為更年輕的音樂家們創辦一個 Tangleoowd Music Center 的延伸,他跟波士頓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分享了這個想法然後邀請合作,隔年便成為了 BUTI 的第一年。它的校園跟波士頓交響樂團所在的檀格塢跟大孩子們在的 TMC 在同一條路上只離約一英里。為什麼說是大孩子們的呢?因為 TMC 參加的年齡一般是大學以上,而 BUTI 則是十四歲到二十歲的孩子們參加,且主要年紀較小國高中生。

每年從六月開始八月結束,來自世界各地的孩子們就會忙碌的穿梭在課程、排練、欣賞音樂會以及被欣賞之間。而在這三個月的時間裡 BUTI 提供兩段分開的課程:前段六月中旬到七月初是為期兩週的主修樂器密集課程 (workshops),以及後期為期三週或六週的長期課程。

前期的兩週是以樂器分別(包括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巴松管、薩克斯風、法國號、小號、長號、大號和低音號、打擊樂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弦樂四重奏等)。我前去指導的便是 Viola Workshop 課程,在之後篇幅會著重介紹。

後段從七月開始的有三週或六週的鋼琴營、為期四週的管樂團營,以及為期六週的聲樂營、作曲營,以及最多人報名參加的管弦樂團營。參加的孩子們均為還沒開始上大學的學生們,沒有程度或學歷上的限制,主要看每一年的競爭強度跟平均實力。

此外,BUTI 也有音樂以外的選修課程,包括音樂理論和音樂歷史,以及健康系列課程,包括瑜伽等。另有為小小孩們開辦的弦樂密集課程,於 2017 年推出,適合年齡在十至十三歲的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學生。

BUTI Viola Studio Class of 2023

在指導教授 Michelle LaCourse 的邀請與引薦下,我很榮幸的跟她一起指導 2023 年六七月兩週的 Viola Workshop。總共十一名中提琴學生,每一位都是高中生,最小的才剛剛上高中一年級。在正式開始之前,我承認我有些不安。畢竟要面對二零後的青少男女們,我害怕他們如我小時候般固執。但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他們都聰明好學,積極的參與每一堂課,認真的對待每一次演出。沒有一點叛逆,沒有人遲到,也沒有人課間刷手機,反而課課早到,一人一本筆記本,兩週間不間斷仔細的記下老師們的指導與叮嚀。期間遇上老師聯合音樂會或是客席音樂家音樂會 (比如說 Emerson Quartet) 時,他們會結伴同行,後在課堂上跟我們分享自己對於音樂與技巧的觀察與想法。

第一天,我跟教授在簡單的自我介紹跟討論基本規則後,就請他們分別一個一個的演奏兩首曲子,像是 mini audition 一樣。為的就是讓我們大概得知道他們的程度,並在兩首曲子中挑選一首讓他們在最後一天結業音樂會 (Studio Recital) 演奏。同樣的,其他樂器的 studios 也都有各自的結業音樂會。用音樂記錄成長,用音樂結束兩週的時光。

週一到週五,他們的日常行程是:早上兩個小時的技巧大班課 (Technique Class) ,著重在音階琶音雙音、練習曲、姿勢等等技術上的課題。午餐休息一小時後,下午從演奏大班課 (Performance Class) 開始,連續三個學生在全班面前演奏準備好的曲子,每人半小時總共一個半小時的大班課。下課後我跟教授分別給三個學生上個別課,另外的幾位學生們去跟鋼琴伴奏排練。第二週最後一天的結業音樂會,第一首跟最後一首是中提琴全班協奏,而中間是每個人輪流上台獨奏。

這僅是我們中提琴班的規劃,指導其他樂器的老師們會隨自己的想法與目標安排不一樣的行程。比如說大提琴班第一週只談只教只拉巴哈,而低音管班還安排了一次遠足去參觀樂器工廠。我們也並非都只埋首於中提琴的演奏裡,也討論了考試、中提琴歷史與曲目、上台克服怯場技巧,以及肩墊挑選等其他相關話題。

「要是三個禮拜就好了」,有個學生這樣跟我們說。而他們之中,不乏是並不計劃一直走音樂的孩子,但是正是因此,我在他們眼中看到了對音樂最直接的熱愛。即使不會成為音樂家,孩子們也願意不去計算成果為之付諸努力,慷慨的將青春用在將事情做滿做好上,不斷地去挑戰與學習,讓自律跟專注成為習慣而不僅是一時興起。

V for Viola!

 
Rayna C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