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s List / 願當年送孩子出國前就知道的六件事

 
Rayna and mama at the New England Conservatory, 2017

Rayna and mama at the New England Conservatory, 2017

第一次在機場分開時,媽媽跟我都還很年輕。我忍不住想家的衝動,她眼裡也有抹藏不住的擔心。這麼多年以來,寫了很多篇希望當年的自己就知道的事,這次就由我背後那位美麗又偉大的她來分享一些自己希望當年依依不捨的送孩子到地球另一端時就能知道的事。

1. 抗壓力與獨立性

即便是經濟條件允許、旁人不斷推薦留學、剛好有個留學機會,家長都應該要以孩子的意願為重。因為事實就是,有些孩子並不適合出國,甚至是本身就不想要離家。這並不代表孩子永遠就不會有出國的想法,只是時機還沒到。如果硬是將抗壓力不夠的孩子送出國,孩子的確有可能因應環境而變為更加獨立自律。但是,也有很多孩子扛不住獨自在異鄉提早長大的壓力,學業還是心理狀況都往不好的方向發展。

即便孩子還沒準備好,也要有積極的態度。而身為看的最清楚的媽媽,在做這個重要決定之前,就必須要細心的觀察孩子到底適不適合。

2. 放手一搏

要放手且真正的放心讓年紀很小的孩子離開身邊不是件容易的事,無論是經濟還是心理上,甚至可以說是違反了身為媽媽的直覺。每一次在機場的分別,心中的擔心比起上次似乎還是沒有減少,只有自己與孩子的年齡在增加。比起希望孩子們有成就,更多時候只是盼著他們的健康與平安,尤其是在遙遠的他鄉。時間會比想像中更快的流逝,突然意識到這場離家之旅的開頭比起只是順理成章地讓孩子去追夢,更像是自己身為家長的放手一搏。擔憂與多慮都是合情合理。但是當他們勇敢踏出去之後,我們就成了孩子的避風港,必須要穩穩的守護他們離家時的初心。

3. 年紀較小離開時,家長要跟學校保持聯絡

即便是看似堅強的孩子,如果在很小的年紀就離開家,家長與學校保持聯絡就不僅僅是為了安心,而是身為家長的責任。老師們也許沒有辦法密切了解學生們的人際狀態,但是仍舊能夠關注孩子們的心理狀態與課業表現。

無論是在哪一所美國高中,學校均會要求未成年的國際學生有本地監護人,所以在出國之前確認孩子在當地有可信任且熟識的監護人非常的重要。另外每一位學生也都會有一位顧問(student advisor)負責學生選課與升學等等大小事,國際學生通常還會有一位國際顧問來負責簽證相關問題。如果有任何突發事項或者是需要家長同意的事,學校也會需要家長們的同意與答覆。

4. 了解學校與住宿環境

每天看那些從遠方傳來的新聞(槍擊案,種族問題與疫情等等),應該沒有媽媽不擔心孩子的安全。學校所在的城市治安如何,孩子住的地方離學校距離,公共交通狀況,以及學校風氣,這些就是在孩子出國前就已經一起做的功課。高中與大學第一年新生通常都是居住於學校宿舍,較大的孩子就會需要自己尋找外宿公寓。過去這些過程,我都會格外注意距離、治安狀況、屋況等等。即便孩子的目標是學習,生活品質與安全還是無比的重要。平時也會不斷提醒孩子注意安全,好好保護自己,以及攜帶防身用品等等。這些也許都是媽媽的囉唆,但是代價著實太高,所以還是必須不斷提醒。

5. 讓孩子在行前做好心理與語言準備

語言不僅僅是孩子上學的必備條件,也是他們日常生活與人際的必須。一些剛抵達時必須要做的事情,包括去銀行開戶、交通、辦手機門號、到學校報到等等,都會因為語言不通而變得更加困難。人生地不熟的狀況下如果又語言不通,甚至害怕溝通,這些難關即便都想成是生活歷練,其實也都是不必要。讓孩子在出國前就做好心理與語言上的準備是通過學習、練習與鼓勵就完全可以做到的。即便都準備到百分之百,遠赴他鄉肯定還是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如果連出行前的準備都不上心,那絕對不會只是繞遠路可以形容的難事。給予孩子出國的支持不是為了要讓他們在海外掙扎,而是為了他們在更適合他們的環境裡生活與學習,而語言與勇氣都不可或缺。

6. 不習慣孩子不在身邊也沒關係

剛開始以為自己會越來越習慣孩子不在身邊,可是事實卻是隨著時間的增加反而越來越不習慣。還記得每次從空中俯瞰洛杉磯都覺得自己是不是位不稱職的媽媽,把孩子留在加州的深山裡,只為了所謂更多機會與更好的未來。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看著孩子越來越獨立,除了不安其實我深深知道他們將來一定會很好,因為即便在我看不到的地方,他們也學會了照顧自己、為自己負起責任。我希望當年的我就能知道自己不習慣孩子不在身邊也沒有關係,會習慣以他們的成長為榮。

 
Rayna Chou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