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s List / 三大古典音樂出版社的故事

 

無論是抱在懷裡,放在包裡,還是擺在譜架上,一本本樂譜對音樂家們來說就像是一本本珍貴的故事書。而負責編輯與印製的三大出版社也都著自己的精彩故事,面對戰爭與動盪也堅持著出版樂譜,讓音樂與作曲家們的心意得已流傳。有學術與美感兼具的原典版出版社,由二十歲追夢少年在自家客廳創辦的出版社,以及曾與貝多芬合作的兩百年出版社。用這份清單,了解我們手上每一本樂譜背後的故事。

IMG_8089.JPG

G. Henle Verlag 亨勒出版社 — 學術與美感兼具的原典版出版社

亨樂出版社創辦的時間相比其他出版社都晚,但是卻很快的以他們高品質的「原典版」聞名,現在只要看到灰藍色的樂譜,音樂家們也都能認出那是本亨勒。

創辦人君特·亨勒 (Günter Henle) 是一位跨足工業的外交官、政治家兼鋼琴家,而他認為幾乎沒有任何版本是準確地再現作曲家的原稿。大多數版本都被後來的編輯加入不必要且通常不正確的修改。此外,樂譜的外觀也都不好看。

在這種背景下,亨勒 (Günter Henle) 決定在 1948 年十月二十日創辦自己的「原典版出版社」(publishing house for Urtext editions)。其唯一目標是正確的印製偉大作品的樂譜。在尋找一個合適的術語來區分他的版本與所有其他版本時,亨勒找到了「原典 Urtext」這個詞。亨勒對於創建現代原典版本的想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天許多出版商也會使用原典這個標籤。而亨勒的所有原典版都遵守嚴格的學術和美學標準,嚴格把關原稿來源、編輯、美感、音樂術語使用(弓法指法等),並編寫容易理解的序言與備註。

亨勒最初將辦事處設於杜伊斯堡和慕尼黑,在亨勒的指導下進行學術研究以及樂譜編輯、製作和發行。今天仍在使用的藍皮書封面就是當時選擇的,標題字體的設計也是如此。亨勒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清晰準確的雕刻、平衡的頁面排列、清晰的字體和美觀的排版」,一開始的幾十年,音樂雕刻印刷被委託給維爾茨堡、萊比錫和達姆施塔特的手工雕刻師。直到 1990 年代末,電腦化排版取代了手工雕刻。

由於亨勒涉足大型工業,該出版社最初被嘲笑為「音樂工廠」,但它很快就證明自己且成為一家重要的德國音樂出版商。最早出現的出版物是兩卷莫扎特鋼琴奏鳴曲的原典版,以及舒伯特的即興曲。亨勒與編輯吉塞金與那個時代的眾多重要音樂家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和友誼,包括小提琴家曼紐因(Yehudi Menuhin),奧伊斯特拉赫(Igor Oistrakh), 鋼琴家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 與塞爾金(Rudolf Serkin)等等。今天,亨樂出版目錄包括大約 1500 個原典版和大約 750 本學術文物,使其成為世界領先的原始文本音樂版本出版商。

1972 年亨勒在慕尼黑創立了亨勒基金會(Günter Henle Stiftung München),在他過世之後,出版社與基金會至今都由他的家族管理著。

 
IMG_8057 3.jpg

Bärenreiter Verlag 貝倫賴特出版社 — 二十歲追夢少年在客廳創辦的出版社

只要看到樂譜封面上的熊與星星,音樂家們就能認出那是本貝倫賴特,也就是在亞洲被暱稱為「小熊版」的樂譜。而這可愛的 Logo 背後是段激勵人心的創業故事。

1923 年,來自奧格斯堡的卡爾佛特勒(Karl Vötterle)在參加於前捷克斯洛伐克的第一屆歌唱運動(Finkenstein Singwoche),與來自各地的參加者們聚在一起唱歌創作音樂。由這場規模盛大的藝術運動給予了佛特勒一個出版靈感,他回到自己在萊茵河畔的家鄉,印刷了第一本歌謠曲集(Finkensteiner Blätter),並稱這個在父母客廳裡創辦的出版社為貝倫賴特出版社(Bärenreiter-Verlag)。

貝倫賴特(Bärenreiter)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作為大熊星座的一部分的小星星被稱為「Bärenreiter」,意思是熊的騎手。而公司最初的標誌正是一位小男孩站在一隻熊上將手伸向星星(Alkor star)。熊象徵著世界,星星象徵著遙不可及的目標,而這個男孩自然是佛特勒本人,這圖案也成為了這家小型出版社的公司標誌。即便我們現在看到的 Logo 裡已經沒有這個男孩,但美好的願想仍在。

1924 年,在他二十一歲生日那天,佛特勒在德國出版商和書商協會註冊了他的出版社。他很清楚,歌謠曲集不足夠帶來成功,他的出版物目錄必須擴大到包括那些「偉大作品」。 所以次年,他出版了約翰·道蘭 (John Dowland) 的牧歌,以及巴哈 (Johann Sebastian Bach) 和海因里希·舒茨 (Heinrich Schütz) 的初版。

「前進,你年輕的旅人(Auf, du junger Wandersmann)」這段話非常適合貝倫賴特的 1927 年。佛特勒告別奧格斯堡,將出版社搬到了卡塞爾,在那裡佛特勒未來的岳父為他提供了一塊土地,鎮議會也向他提供了貸款。從那時起,該地一直是貝倫賴特出版社的總部。出版項目迅速擴大:合唱曲集、管風琴作品、其他樂器曲目、期刊和書籍,且不再僅限於音樂領域。

1933 年在納粹的統治下,沃特勒與他的主編理查德·鮑姆 (Richard Baum) 仍持續工作。1935 年期刊 Der Sonntagsbrief 上一篇文章反對納粹安樂死計劃的文章,差點導致所有出版社關閉,直到沃特勒在柏林找到了位高權重的支持者才得以繼續運營。但是戰爭依舊波及了貝倫賴特出版社。雖然貝倫賴特在 1943 年十月幾乎完全摧毀卡塞爾的爆炸之夜倖存,但是 1945 年的轟炸依舊摧毀了公司的建築物,砲火銷毀了所有樂譜庫存、手稿和檔案。

戰爭ㄧ結束,重建工作就開始了,員工們都攜手重建他們的出版社。在 1946 年,出版許可證被重新授予,印刷機很快便開始運轉,沃特勒也開始了他的遠大計畫:由於戰爭,德國不僅在政治和經濟上都徹底崩潰。著名的知識分子、藝術家、作曲家、音樂學家們也都受到迫害,他們的作品被取締和銷毀,許多人都紛紛離開了這個國家。因此,沃特勒認為他們需要重新組裝這些藝術碎片,進行收集和修復。在音樂學中,這意味著希望重新編輯偉大作曲家的全部曲目,並以符合作曲家意圖的版本出版。

出版新一代學術性完整版(Complete Editions)是沃特勒的開創性想法,並成立了專門的部門進行研究與編輯各本完整版。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學家都參與了這巨大的項目。戰爭結束後,藝術不再被政治阻礙,貝倫賴特也進一步出版許多當代音樂。而後還出版了第一部音樂百科全書(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Die Musik)獲得了國際讚譽,第一卷於1949年六月寄給訂閱者。並由於題材的大量增加,第十七卷後於1987年完成。

從 1950 年代開始,貝倫賴特就開始從德國卡塞爾總部向外擴張,在世界各地建立分部。出版計劃也繼續擴大。不僅包括樂譜,還包括教科書、參考作品、傳記和古典音樂作品介紹等等,面向更廣泛的讀者。

1975 年沃特勒在領導了他的出版社超過 52 年後去世了,他的女兒芭芭拉沃特勒(Barbara Scheuch-Vötterle)接手爸爸當年在祖父母家客廳創建的公司。而貝倫賴特至今仍是間家族企業,這在大型出版社中是很難得的。

進入 1990 年代,公司主要專注於「貝倫賴完整版特(Bärenreiter Complete Editions)」,為音樂家們提供更完整的作品集。包括巴赫、莫扎特、亨德爾、貝多芬、羅西尼、孟德爾頌、勃拉姆斯、德布西、舒伯特、白遼士等作品的完整版。貝倫賴特也仍履行著幾十年來的承諾,不僅出版和推廣過去的音樂,也積極出版和推廣現代音樂。

 
IMG_8063.jpg

Edition Peters 彼得斯出版社 — 歷經波折的兩百年出版社

1800 年十二月第一天,作曲家兼指揮家弗朗茨·安東·霍夫邁斯特(Franz Anton Hoffmeister)與管風琴家波羅修·屈內爾(Ambrosius Kühnel)攜手在萊比錫創辦了一間音樂事務所(Bureau de Musique)。它的業務包括銷售樂器(顧客有歌德跟貝多芬等等當代知名藝術家與音樂家)以及出版書籍和樂譜。最早的出版品包括海頓弦樂四重奏、莫扎特四重奏和五重奏合集。憑藉十四卷的巴哈( J. S. Bach) 的鍵盤曲集,他們出版了史上最早的「完整版」樂譜集。兩年後,他們還成功地從貝多芬那裡獲得了一套鋼琴和室內樂作品授權出版,以及他的第一號交響曲和降 B 大調鋼琴協奏曲。

當霍夫邁斯特於 1805 年返回維也納時,公司便交給了屈內爾,延續出版巴哈管風琴作品以及一系列教育和理論出版物的傳統。其中包括至今中小提琴家們都會學習的 Rode 和 Kreutzer 的小提琴練習曲。

屈內爾去逝後,公司便被萊比錫書商·卡爾弗里德里希·彼得斯( Carl Friedrich Peters)收購,此後「彼得斯」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天。儘管拿破崙戰爭帶來了營運上的困難,但他還是積極建立與作曲家們的長期合作關係,一步步擴展出版目錄,直到彼得斯於 1827 年去世。

他女兒的監護人、商人和愛樂者卡爾·博梅 (Carl Gotthelf Siegmund Böhme)於 1828 年接管了公司,並很快成為音樂出版界的重要人物。他聘請了技藝精湛的編輯,還積極的建立了第一個音樂出版商協會以確保其版本受到法律保護。這個有強大影響力的聯盟由十六家出版商組成,包括歷史最悠久的布賴特科普夫與黑特爾音樂出版社 (Breitkopf & Härtel) 和霍夫曼斯特出版社 (Hofmeister) 。按照博梅的遺囑,彼得斯出版也進一步成為了萊比錫市議會負責監督的基金會。

五年後,公司被轉賣給柏林的書商和音樂經銷商朱利葉斯·弗里德蘭德 (Julius Friedländer)。弗里德蘭德對樂譜雕版印刷和印製進行了重大改進,他革命性的樂譜輪轉印刷機將生產成本大幅降低。1863 年馬克斯·亞伯拉罕(Max Abraham)博士成為公司的合夥人後,在 1867 年推出了至今仍標誌性的「彼得斯版」系列。亞伯拉罕為這些高質量版本制定的適中價格也讓音樂出版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讓大眾有機會購買而不是租用樂譜。最初他們使用了兩種不同的配色方案:受版權保護的當代作品採用粉紅色調,而其他曲目則採用著名的淺綠色封面設計。到 1900 年,該系列以包括布拉姆斯、布魯赫、德佛札克、李斯特、施美特納和華格納等家喻戶曉的作曲家作品。

1874 年,公司的辦公室從孟德爾頌曾經的家搬到了位於 Talstraße 10 一座優雅的新建築。作曲家格里格(Edvard Grieg)便是這新地址的常客。當年他就居住在樓上的私人公寓,不定期下樓到辦公室展示他最新的作品以供出版。

亞伯拉罕隨後建立了彼得斯年鑑與音樂圖書館,收藏珍貴的作曲家手稿與初版。亞伯拉罕去世後,他的侄子亨利·辛里克森博士在 1900 年接管了公司。平衡商業和藝術利益,並與當時許多重要作曲家保持合作。在彼得斯目錄中,他添加了馬勒、普菲茨納、雷格等的作品,然後在 1932 年獲得了理查德施特勞斯版權。另一個顯著的成就是「原典版」的出品,盡可能真實地表達作曲家的意圖。在其他活動中,亨利慷慨的財政支持不僅幫助建立了當地學校和學院,包括德國第一所女子學院,與往後的萊比錫樂器博物館。

但隨著納粹的崛起,辛里克森很快就因猶太人身份而受到迫害。1934年,政府強行出售該公司。他與幾位家庭成員最終都死於納粹政權之手。辛里克森的其中兩位兒子,馬克思在 1937 年離開德國逃往倫敦並創辦公司後花了很多年時間爭取讓他在彼得斯公司的權利得到法律認可。在他去世後,他的遺孀卡拉( Carla Hinrichsen) 將倫敦公司轉讓給了志在推動當代音樂發展的基金會 (Hinrichsen Foundation)。

另一邊馬克思的哥哥華特則是移民到美國並也在紐約成立了公司。 1945 年,華特以美國公民和美國陸軍音樂官的身份返回萊比錫,並開始致力於將公司的主要辦公室轉移到法蘭克福。當初被共產黨政權國有化的萊比錫彼得斯公司也仍然以一間優質音樂出版社運行著,不斷發行備受推崇的原典版。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美歐聯合的彼得斯目錄已經增加到一萬兩千多。當柏林牆倒塌,萊比錫公司的所有權陷入了多年混亂和爭議,最終在 1993 年回歸法蘭克福公司旗下。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為了統一因 20 世紀歷史動盪中而分解的公司,各分部公司及其所有者在 2010 年達成了協議,從那時起 Hinrichsen Foundation 便擁有集團的大部分權益:出版社的利潤將支持音樂教育和表演,而其餘部分則歸辛里克森家族。2011 年彼得斯總部也搬回了萊比錫,為歷史建築 Talstraße 10 注入了新的活力,並與萊比錫市達成了協議,意味著彼得斯音樂圖書館在萊比錫找到了一個永久的家。彼得斯出版也終於再次回到了 200 多年前故事開始的城市。

Talstraße 10

Talstraße 10

 
Rayna C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