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s List / 當代三大琴弦工坊的故事

 
IMG_8427.jpg

細細的金屬線,一圈一圈緊密的繞著弦芯,勾起弦樂手們對自己慣用琴弦的執著。無論是對某一特定系列的推崇,還是使用多個不同系列琴弦的特殊組合,背後都有著每一個人為了演奏做的個人選擇。從傳統羊腸弦到音色各具特色的合成芯弦,每一款的製作也都是來自琴弦工坊的百年研究,以及與演奏者們持續性的溝通與合作。用這一份清單了解當今三大琴弦工坊的故事與歷史。

pir_m_head_hg_evah-lang-2.jpeg

Pirastro — 擁有百年歷史與手藝的全方位工坊

喬治皮拉奇(Giorgio Pirazzi)於 1766 年出生在意大利的多莫多索拉。在十四歲那年被送往那不勒斯(Naples)和羅馬(Rome),在琴弦工坊裡學習製作琴弦的工藝。順利從學徒畢業後,皮拉齊回到他在馬焦雷湖岸邊的家。在這裡,他遇到了正準備搬家到德國法蘭克福的意大利家庭,他們一家邀請皮拉齊到法蘭克福探望他們。皮拉齊接受了他們的提議,且更進一步希望自己也能在德國定居。然而,法蘭克福當地公會為了保護城市中現有的生計與工匠,拒絕外人進入城市。但是,位於法蘭克福以南的奧芬巴赫縣,伊森貝伯爵(Count of Isenberg)歡迎被拒絕入境的意大利人到他的領主居住。 喬治皮拉奇便把握了這個機會,並收到了一位富有的奧芬巴赫地主的邀請,在他的土地上建立工坊「喬治皮拉奇與兒子 (Giorgio Pirazzi and Sons)」,繼續著研究製弦手藝,業務也緩慢而穩定地增長。

1890 年,喬治皮拉奇的孫子古斯塔夫皮拉奇(Gustav Pirazzi)邀請他的朋友希爾多斯特羅貝爾(Theodor Strobel)作為合作夥伴加入,並他們名字的前四個字母組合在一起成為 PIRA-STRO ,至今也沿用這個名字。古斯塔夫的兒子赫曼也作為下一代的兒子赫曼接管了公司直到 1976 年。這時,由於需求量增加,他們在德國建立第二個生產基地。

1992 年,赫曼的女兒艾娃皮拉奇(Eva Pirazzi)也從父親和爺爺那接手了公司。如今,艾娃和丈夫的女兒與兒子也在完成各自在歐洲其他公司的學習和工作後加入了公司,成為領導公司的第六代家族成員,並引進了現代化的器械來研究與品管他們兩間工廠與一百五十名工匠製作的羊腸、鋼以及合成琴弦。現今音樂家們較為熟悉的合成芯弦 Tonica 系列便是於 1995 首先開發完成,而沿用這種做法後在 1998 年製作出 Obligato 系列, 2000 年出產了音色明亮的 Evah Pirazzi,2001 年則是音色溫暖低聲的 Violino 系列。另外的羊腸芯弦 Oliv 系列也持續的受慣用羊腸弦的弦樂手們喜愛。現在他們推出的琴弦就超過二十個系列,另外工坊也有製作備受歡迎的肩墊與松香等等。

 

Thomastik-Infeld — 不曾停止創新的維也納製弦工坊

當法蘭斯·托馬斯蒂克向爸爸要一把小提琴時,得到的答覆是:「要就自己做一個」。而小法蘭斯真的將那話聽了進去,用雪茄盒做了自己的第一把小提琴,十七歲時他便已經站在學校(Kremsier School)的舞台上演奏,而弦樂器而成為了他一輩子的熱愛,並創立的工作室,持續追求著完美。他相信弦樂演奏有三個同樣重要的元素:演奏者,樂器,以及琴弦。法蘭斯也在 1914 年申請了第一個自己的琴弦專利,

另一邊,奧托·英費爾德(Otto Infeld)是一位天才工程師,雖然在 1912 年因為經濟條件被迫從維也納工業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Vienaa)休學,但是他轉而便投身進琴弦的製作與創新。

1919 年法蘭斯與奧托聯合成立的他們的公司。但是1930 年代初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動蕩時代,也是經濟倒退和人民覺醒的時代,「大蕭條」的後果撼動了所有產業。法蘭斯決定踏出他熟悉的音樂市場,找尋同樣需要「聲音」的地方。隨後法蘭斯成為了電影院音響設計的顧問,這個現代商業領域為他提供了新技術開發的機會,為觀眾創造更好的聲音體驗。而法蘭斯在獲得了經驗後,結束他在電影界的人生章節, 重新完全投入進公司以及琴弦的研究。

1933 年奧托發明了標誌性的微調繫弦板(Fine Tuning Tailpiece),而各地音樂家們也紛紛認證了托馬斯蒂克琴弦的品質,一封封寄至公司的滿意信也被法蘭斯一一收藏起來,直到戰爭的無情再一次的隨著 1944 年的轟炸到來,工坊的器械與文件均被摧毀。但是對於他們兩位腳踏實地的實幹家來說,堅持與靈感只增不減。

奧托在 1951 年接手公司,而隔年他在奧地利申請了製作有彈性的金屬弦的專利。繩芯仍由鋼製成,但外層像繩子一樣纏繞。纏繞弦芯的機器也是奧托的發明,均在自家工廠打造。1955年,工坊也正式搬到現在位於維也納第五區的總部,幾年後奧托便是在此推出了至今仍為許多弦樂家愛用的螺旋芯弦「Spriocore」系列。而在奧托過世之後,其夫人瑪格麗莎(Margaretha)便接手了公司,她的決策性與領導能力也讓俄羅斯大提琴大師羅斯特羅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稱她為琴弦女王。

在那個時候,獨奏家們對於金屬琴弦的使用都已經十分習慣,但是他們對於音色創新的渴望也越來越高。瑪格麗莎便決定接受這個挑戰,設法將洋腸弦的溫暖以及金屬弦的穩定結合。

工坊的製琴匠艾瑞克·德瓦爾德(Erich DeWald)便帶著樂觀的心態致電維也納愛樂首席君特爾·皮特勒(Günter Pichler),詢問他是否願意幫助他們開發這革命性的新弦。皮特勒同意後,接下來幾個月德瓦爾德便將製作好的弦風雨無阻的寄給他試用,皮特勒也會從演奏者的角度提供許多寶貴意見。雖然兩人從未見面,但是他們的合作致使擁有尼龍弦芯與金屬外圈的「Dominant」系列的誕生。一開始人們對於這「塑膠弦」抱有懷疑,但是隨著它在美國的成功,越來越多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們也都開始使用。

經營工坊的同時,瑪格麗莎夫人也帶著兒子彼得(Peter Infeld)接觸音樂,彼得也在十六歲開始在工坊幫忙,直到他前往義大利學習聲樂。畢業後,彼得便帶著對音樂更全方面的熱愛與了解回到維也納,並積極經營工坊。隨後推出的也接受音樂家們喜愛,包括 PETER INFELDRONDO ,以及 VISION SOLO 等等。彼得也是公司推出吉他、曼德琳、二胡、斑鳩琴背後的力量。而他的太太兹登卡(Zdenka Infeld)今日也繼續在維也納領導著工坊。


Larsen — 由丹麥小提琴家創辦並以大提琴弦聞名的工坊

丹麥拉森琴弦工坊創辦人勞瑞兹·拉森(Laurits Th. Larsen)的故事由他的兒子來分享吧!

「與我們家其他人不同,我父親很早就對古典音樂表現出了興趣,並在十一歲時開始拉小提琴。後來,當他還是音樂學院的學生時,他的演奏便獲得了丹麥雅各布·蓋德基金會提供出國留學的資助。畢業後,他加入南丹麥交響樂團,作為一位職業音樂家的夢想成為現實。對音樂的熱愛和音色的追求促使我父親去不斷探索,尤其是因為大約 20 年前當優質的大提琴弦非常短缺時。長話短說,我父親曾向朋友許諾過一些他弄不到手的弦:所以他決定嘗試自己製作。事實證明,他具有技術才能和創造力。因此,我們的車庫在 1990 年被清空,為生產第一批拉森琴弦騰出空間。

我父親能夠激勵並激發人們的潛能,並積極與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和企業等合作,以促進我們琴弦的進步以及為世界各地的演奏者帶來的幫助。父親更於 1997 年被丹麥工業聯合會授予創新獎。

作為我父親的兒子,我可以看到他不為所有人所見的一面。 對於像他這樣真正重視與公司營運的人來說,同時掌握財務和管理並不總是那麼容易。 但它起作用是有原因的,那就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全心全意。」

拉森的鋼、合成和鋼芯弦具有對溫度和濕度的穩定性,其中每條合成弦由多達 400 條單獨的金屬線纏繞。提供給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家的琴弦已累積有十四個系列。直到今天,勞瑞兹也仍在工坊開發新產品,並參與工匠們製造這些琴弦的機械開發,致力於琴弦的創新。

 
Rayna Chou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