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再當音樂家

 

那天沒來由的,深藏在心底的壓力全部湧出,伴隨的是音樂家們都熟悉的那股酸澀自責。從嘴裡說出的話連自己都來不及阻攔,「我不要當中提琴家了」,我不能。

是還沒想清楚的投降,也是這麼多年每一個失誤的總結。

面對無助的我,她的表情與擁抱到今天都還深深的刻在我的心裡。

柔和,從容,溫暖。

「沒關係,」她笑著回答,「我們先當好人,再當藝術家,最後再當音樂家」。

一句簡單優雅的話,拯救了當年快窒息的我。

從小到大不間斷的努力,從令孩子歡笑的興趣變成讓大人們皺眉的專業。幾年來只注視著下一個等待被打勾的目標,一場場音樂會比賽考試,就這樣自己把音樂這條路走的越來越窄,眼光越來越短。要練琴,要把音拉準,要把曲子練熟,比賽時要贏,演出時要表現的得體大方。這些標準和要求來自內心還是環境使然彷彿不再重要。只求結果,只求趕快償還在我身上的付出與期待。

那天是我們的第一堂個別課,初次見面的我十八歲。七十歲的她問,「妳覺得五年後的自己會在做什麼?」

站在她面前我愣了好一會,發現自己已經沒有微笑客套的力氣,也沒有臉皮說出曾經的那些遠大夢想。

「贏得了嗎?」「考得上嗎?」「做得到嗎?」「對得起嗎?」

我低頭看著琴,被這些殘忍的問題勒住脖子,就這樣對著自己的中提琴教授脫口而出開頭那句被悲傷浸透的話。而她後來的回答,直到現在都還支撐著我。是啊,我還有個更重要的目標,看遠一點,勇敢一點。

在這較真的時代,已經有太多人因為顛倒的順序而放棄所愛。

「先有成就,再當音樂家,再當好人」他們說,「不然是要怎麼養活自己?人要有自知之明。」

黑暗的話語,比華格納的劇情更加扭曲。柔軟的心也漸漸堅硬了起來,好像一舉一動都是為了證明什麼。然後有一天,終於學會不為自己選擇的路道歉。

就是因為有自知之明,所以才以一直以來努力的自己為榮。不是不食人間煙火,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品嚐人間煙火。教學生、開音樂會、比賽、考樂團,用無形的音樂也能在這個有形的世界留下痕跡。音樂跟技巧,錢包與琴盒,奮力兼顧的我們即使還不偉大,也一點也不微小。

把日子過好,把琴練好,然後在成為一個更好的人的路上,學會包容別人放過自己。學會不計代價與回報的付出,學會守護自己的初心與堅持。這些都不僅僅是好人的素質,也是一位能感動別人且影響世界的音樂家對自己該有的要求。

花若盛開,人若精彩。在這個晴時多雲的世界,不吝給予幾句溫暖的話,幾個擁抱,幾場貼著心的演奏。願我們都成為盛開且使之盛開的人。

carolina-heza-1052526-unsplash.jpg
 
Rayna Chou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