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就練,不高興就別練?

 

2002年陳凱歌導演的電影「和你在一起」 上映時我九歲,當時媽媽們都很有感觸,我還不懂。只記得最後在火車站那一幕,我想著在人聲鼎沸的大廳拉琴是絕對不會像電影裡那樣溫馨,甚至會像小提琴家 Joshua Bell 在華盛頓地鐵裡一樣被忽略吧。過了幾年,朋友跟我說男主角不是演員,而名副其實的是位北京中央音樂院的學生。好奇之下我重新看了一遍電影,才開始懂得當年家長們的感嘆。

陳小春到北京的第一位老師是性格孤傲但與小春亦師亦友的江老師,他在第一堂課時就對著當時心不甘情不願的小春說,「一,要拉你得好好給我拉,不好好拉,你別拉。 二,你得喜歡,拉得高興才拉。不喜歡不高興,咱就不拉。 再來,別想著你媽才拉,不想你媽就不拉。」

小時候媽媽拿著音樂聯絡簿坐在鋼琴旁要我練琴時,我振振有詞的把「不喜歡不高興,咱就不拉」當作我不練琴的台詞,直到現在我才真正的理解它的意思。

專心練琴,對年紀小的孩子來說很困難。樂器一開始都很好玩,但是當每天都必須練習它而不是玩它時就不好玩了。音階和練習曲都不如遊戲有趣,練琴開始變成了討厭累人的事。成了課題,也成了家長和小孩間的鬥爭。當然有孩子從小就熱愛練琴,但也因為少見,進而造就了古典音樂圈對小天才的崇賞。

很多人說學音樂需要天份,但到了一定年紀一定程度,就會發現自己置身在一個大家都有天份的環境,這時候區分你我他的只有努力的量。

天份是天生的,但懂得如何努力是後天的。

9095C2A5-3C46-4A27-8916-1C0247768602.JPG

不久前朋友分享了以下這段由私人小說作者小岩井所寫的篇幅,標題是你這麼努力為何還如此焦慮

「 首先我想說,'努力'本身就是一種天賦。注意我說的'努力',是有引號的。 真正的努力,應該是一種明白自己在做什麼,又能時刻投入在當下和其中的自控力。 而非內心煩躁焦慮,表面廢寢忘食。 多數人的努力,只是讓自己看上去很忙碌。 有極少一部分人,做什麼事都可以很快投入專注進去,不受打擾,努力精進。 這是一種極大的天賦。 

我認識的那些學霸,給他們一本無論什麼書,都可以很認真地看完,並且總結出自己的邏輯與收穫。 這種天賦的核心是,做一件事的時候心很靜,沒有雜念。 而且我認為,這其實可以後天修,比如禪宗的正念,就是驅逐雜念,駐留當下。 

當做一件事的時,只停留在這件事,不因將來的想像和過去的回憶而打亂自己,那就是專注的最好狀態。更多的天才,或者所謂成功者,在於很幸運地找到了自己能專注投入的領域。天才不是什麼都會,而是知道自己不適合做什麼後,就果斷拋棄,專注于自己能做好的事。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完全有信心,他就不會焦躁狂熱。凡是焦躁狂熱的狀態,通常都是深層的自卑心作祟。 所以你去看那些學霸,你看不到他們很拼命讀書的感覺而且通常都是面無表情,非常淡定。而自修室那些頭懸樑錐刺股的人,往往都是臨時抱佛腳者。只有對自己沒有信心的事,人才會產生通過說服自己,可以量化的努力,和外在的癡狂,來安慰自己。當我們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先不去想著成功與否會怎麼樣。 成功當然很爽,但如果不成功,我們是否還會享受當下做的事? 如果是,我認為那就是真正的成功

不容易搶到的學校琴房

不容易搶到的學校琴房

對音樂家來說,成功從不是練幾個小時的事。因為很現實的就是我們可以練七八個小時,上台的那十分鐘還是出錯 ; 但也可以只練一小時,卻帶來驚艷全場的演出。觀眾和評審其實都不在乎他們所聽是練了幾個小時得到的結果,雖然聽起來對我們有點不公平,但只是想聽到好音樂的他們其實也不需要知道。

馬友友的父親在啟蒙時每天只要他練琴十五分鐘,鋼琴家 Horowitz 每天練琴四小時,大提琴之父 Casals 每天練四五個小時直到九十七歲都說自己仍在進步著,我的老師 Martha Katz 比起練琴更注重修養,小提琴家 Jascha Heifetz 說「如果我每天練琴六小時會一點進步都沒有,我還有許多其他興趣。比如看書或各種運動,諸如打網球、高爾夫、騎自行車、騎馬、划船或游泳,當我該練琴時,我常常拿一部照相機往外跑」,而現在仍活躍的鋼琴家 Martha Argerich 在2000年紐約時報的訪問時更曾說「我的練琴方法沒有系統也不嚴格規律,我和鋼琴有著矛盾的關係。當需要學習新曲時,我可以非常瘋狂的執著。但是其他時候我完全不會碰琴。理想來說,我想練兩個小時就好」。最後,既是小提琴家也是中提琴家的 Pinchas Zukerman 被問起練琴時,也只回答了兩個字:慢練。

海飛茲生活和音樂會前的練習 / Rare footage of Heifetz at the height of his career. 

這些傳奇獨奏家練琴的時間和方法都不一樣,但他們都從沒說過的就是別人或是學生到底該練多少,因為練琴是很私人的事,要練不練都可以。今天想偷懶還是想閉關修煉都完全看自己。

如果一邊練一邊想著其他的事、想著自己這麼努力的練了一定已經進步了很多、想著自己比那些沒練的人厲害、想著這樣練之後一定會完美… 這些太過功利的想法其實就已經是失敗的原因。

擁有了適合自己的練琴習慣後,該做的就很簡單,練就對了。

音樂本來就很艱深,演奏時也很無常,用再多時間都不一定可以掌握的事。但就是因為要用上一輩子,自己到底喜不喜歡就很重要了。在那些沒有沒有成就感、沒有音樂會、沒有比賽、沒有掌聲的日子裡,是否還願意練琴、還渴望音樂?

每天花幾個小時專心專研練琴,心情不好時就當鍛鍊肌肉記憶。和老師討論研究音樂,讀音樂史聽音樂會,這樣滿心投入自己喜歡的事,當下其實沒什麼好急的。

別著急,等機會來時,準備好的人在第一個音開始之前就已經能聽到成功。

 
Rayna Chou3 Comments